在春秋时期,称霸西戎的秦穆公,可以说是秦国统一六国前最出色的国君。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他治国有方,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内外管理上,也体现在对人才的慧眼识珠和知人善任上。
像历史上,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百里奚,蹇叔,由余,就是得秦穆公破格提拔的结果。
这三人,虽然出身低下,但不妨碍得秦穆公的赏识和重用,士为知己者是共通的道理,这三人也不例外,都竭尽心力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

秦国名相百里奚
所以其他地方各方面的人才听说秦穆公的求贤若渴,都源源不断地来到秦地,想一展抱负。
但秦穆公时期,秦国在礼葬上还实行的是残酷的人殉制度。
所以这也让秦国失去了难得的人才,造成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损失。
比如《左传》里就有这样的描述: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任好即秦穆公的名字,是说秦穆公去世时,也用了大量的人殉下葬,其中就包括善于驰骋沙场的子车氏三兄弟,国人觉得很惋惜,于是就有了《诗经.秦风》里的哀赋《黄鸟》。
《黄鸟》里非常的写实,是这样描述的: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经里说这三人都是战场上百夫莫开的猛将,但有秦国的制度在,没办法,这三个人尊从上意,必须随穆公陪葬。
临其穴,惴惴其栗,写得很生动,三人看到已经挖好的墓穴,即将要被推下去,都表现出惊恐不安的神情。
试想,人活得好好儿的,谁想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终结生命呢?谁不眷恋这还能一展抱负的世界呢?
所以做诗的作者不禁发出感叹,如果能不让这几位英雄殉葬,人们愿以百人为之赎身。

人殉制度
据记载,秦穆公下葬时,陪葬的人数总计有177人之多,可见有多少有才之士遭遇了不幸,更不用说其他诸多显赫贵族的陪葬情况了。
当然殉葬制度做为奴隶社会的一种常见制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从这个角度,也不必过分苛责什么。
不过在秦穆公去世后,有人也发出“良才尽死,国势陡衰”的哀叹,那么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直到秦献公时期,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秦国国力才又有了明显起色。
所以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其实是制度的体现,重要的外在之一就是对人才吸引力的体现,各行各业人才济济,高手如云,这个国家不想强大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