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昂瑞微闯关科创板 创始人消失与特殊表决权引争议

2025-04-13 09:117

《投资者网》吴微

在国产半导体替代的浪潮中,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昂瑞微”)凭借5G射频前端芯片的突破,近三年营收从9.23亿元跃升至21.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0.88%。依靠优异的业绩增长,昂瑞微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在近日得到了受理。

然而,这家年出货量超20亿颗芯片的企业,却在2022年-2024年累计亏损8.05亿元,尚未实现盈利。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其背后站着哈勃投资、小米基金等产业巨头,却因存货高企、流动性承压、管理层变动等问题,让公司的IPO之路蒙上了阴影。

高速扩张下的隐忧

成立于2012年的昂瑞微,其早期发展并不顺利。天眼查显示,自成立以来,公司的股东及高管发生了多次变化,2015年、2016年,昂瑞微还因“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未按规定提交年度报告信息”而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不过,随着创始人及现实控人钱永学逐渐走上前台,叠加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需求的爆发,昂瑞微的命运发生了巨变。2020年,小米基金、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等投资机构先后参与了对昂瑞微的投资;公司的5G射频前端芯片、射频SoC芯片也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昂瑞微的核心产品5G射频前端芯片,直接对标博通、思佳讯等海外巨头,2024年相关收入达17.9亿元,占总营收85.21%,已进入初苹果外的三星、小米、荣耀、OPPO等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供应链。

华为哈勃与小米基金等客户所形成“资本+订单”协同效应下,昂瑞微的收入由2022年的9.2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1.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0.88%。除了射频前端芯片布局较为顺利外,公司研发的射频SoC芯片产品也已经导入阿里、小米、惠普、凯迪仕、华立科技(301011.SZ)、三诺医疗等知名客户的产品之中。

不过,在昂瑞微快速扩张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隐忧。首先,公司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还未能与企业的业绩增长相匹配,造成公司存货跌价损失较大,其产销率由2022年的101.18%,下降至2024年末的87.98%。

受此影响,2022年-2024年末,昂瑞微的存货账面余额从6.45亿元增至9.2亿元,累计增长42.6%;期间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累计金额高达4.85亿元,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累计金额也有2.44亿元。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不足,已吞噬了昂瑞微的大额利润。

除了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外,长期亏损的昂瑞微,其流动性也存在一些压力。2022年-2024年昂瑞微累计亏损8.05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由2022年的17.82%增长至2024年的42.33%。

数据来源:招股书

在昂瑞微的负债中,短期借款增长最为明显,其短期借款由2022年的2002.15万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2.62亿元,三年间增长了12倍。有息负债快速增长下,昂瑞微的利息费用也由2022年的109.31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654.96万元,三年间增长近5倍。

特殊协议下的平衡

为了支持企业发展,昂瑞微进行了多轮融资,目前其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发行前公司的股东就已高达72名。其联合创始人杨清华的退出,更是引起市场的关注。招股书显示,2012年昂瑞微创立时,杨清华持有公司75%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而天眼查显示,现实控人钱永学2015年才成为公司的董事,并逐渐走到台前。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投资人南京瑞达、王新福等与昂瑞微及其股东签署的对赌协议中,杨清华与钱永学一起,是公司主要的对赌义务承担人。但2019年,联合创始人杨清华却突然退出了昂瑞微的管理层,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及总经理,转而经营苏州汉天下,其官网显示,苏州汉天下也专注于射频滤波器研发,与昂瑞微形成直接竞争,目前苏州汉天下已完成C轮融资。至于杨清华为何突然退出,招股书中却未找到相关的说明。

与创始人杨清华退出形成对比的是,现任董事长钱永学通过特别表决权机制牢牢掌控公司。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钱永学仅直接持有公司3.86%的股权,但却通过控制北京鑫科、南京同芯等持股平台,以及特别表决权机制合计控制昂瑞微62.43%的表决权从而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具体而言,除修改公司章程、改变A类股表决权等特殊情况外,钱永学及其控制的主体北京鑫科所持有的股份为A类股,拥有B类股份10倍的表决权。为了确立钱永学的实控人地位,昂瑞微还在招股书中称“发行人(昂瑞微)股东不存在通过协议控制公司的情况。”

数据来源:招股书

公开资料,监管层对无实控人企业的上市审核较为严苛。芯动联科(688582.SH)、中微公司(688012.SH)、颀中科技(688352.SH)等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时,无实控人的情况均遭到问询;其中颀中科技还更改了对实控人的表述,与申报时不同,公司上市前首次将合肥市国资委认定为实际控制人。

昂瑞微的IPO之路,既是国产半导体替代的缩影,也是一场风险与机遇的平衡术。在政策红利与市场空间的诱惑下,公司经营层面的客户依赖、存货管理、流动性压力等风险,叠加治理层面的创始人退出、控制权集中问题,构成了投资者不得不警惕的“双面镜”。当国产替代的故事褪去光环,企业能否在规模扩张中筑牢技术壁垒,在治理结构中找到权力制衡点,将决定其能否在全球射频前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真正突围。(思维财经出品)■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