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东南亚工厂,招不到加班的工人

2025-04-14 00:117

来源:36氪

家门口就业的东南亚工人,拒绝内卷。

文|拍拍

编辑|百忧解

来源|看客inSight(ID:pic163)

封面来源|Pixabay

不可否认,东南亚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中心。

来自越南的智能手机、来自柬埔寨的运动鞋、来自泰国组装的新能源汽车……东南亚国家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便利的地理条件,成为外贸工厂选址的首要目标。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过去10年间,东盟国家的外资年均流入量为1700亿美元。中南半岛这片饱受战火与贫困的土地,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首都旁建起了工业园区,村镇的自建房可以用来收房租,越来越多的本地人也开始学习中文,走进了家门口的工厂。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对东南亚世代务农的本地人来说,这两个选择之间,未必能画上等号。缺乏阶级跃升的通道,也没有迫切的生存压力——讲求“效率至上”的工厂文化,终究是来到了一个水土不服的地方。

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这里和15年前比完全不一样!”

22岁的晓木是越南北江人。在中国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工厂里工作。

北江省位于越南东北部,距离首都河内只有60公里,从南宁坐汽车8小时,到达河内前的最后一站就是北江。15年前,这里只是一个以农业为生的村子,当地盛产竹子,竹编草帽也是越南的文化标志之一。

2007年,晓木小学2年级的时候,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在北江开设了第一家工厂,此后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在北江安家,为北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晓木还记得小时候生病去北江人民医院,需要骑自行车走十几公里的土路,下雨天到了医院已是浑身泥泞。现在,只需要开5公里的车就直达。全新的高架桥、商场和公园,让整座县城焕然一新,到了晚上,闪烁着霓虹灯的小吃街,让晓木找到了在昆明读书的感觉。

最大的变化还是人口。曾经,北江的路上只有零星的摩托车经过,现在每到工厂下班时间,摩托车队都会排成一股车流,“嘟嘟嘟”地按着喇叭,挤满北江的每一条街道。

越南的农村的常见景象

晓木的父母盖了一栋4层的房子,把所有的房间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光是房租,一年就能让家里的收入暴增25万人民币(约9亿越南盾),这是晓木家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北江的土地也从15年前的1.5万人民币一块,暴涨到40万人民币一块,翻了接近30倍。

家门口的工厂,成了北江及周边人最佳的工作去处,中文辅导机构也开遍了大街小巷。只要有点条件,大多数父母都会让孩子学习中文,留学中国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选择。

晓木高中时期学习中文,后来通过孔子学院,去到中国学习汉语言专业。一开始,她就决定毕业后回越南工作。回到家乡后,她在一家工厂做起了人事,过上了早九晚五的生活,一个月有4000人民币的收入,在人均年GDP只有3万人民币的越南,她一毕业就跨入了高薪阶层。

2012年,中国在东南亚的直接投资流量约为61亿美元,到2022年,这个数值翻了近5倍,大量的现金流涌入这片土地,北江镇的景象,在东南亚遍地上演。

莱达雅镇区,位于缅甸前首都仰光附近,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后来大量的工厂在这里建设,使莱达雅成为缅甸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在工业区落成前,迪拜是缅甸人的首选打工之地。缅甸有专门送人去迪拜打工的中介,中介费5000人民币,相当于缅甸人8个月的净收入。派送过去的人可能从事各种行业,从建筑工人到餐饮服务,一律都是蓝领工作,每个月2500元人民币的收入,是缅甸当地收入的四倍。

缅甸首都仰光郊外,莱达雅工业区

米瑞一家是缅甸华人,近年来中资企业在缅甸纷纷投资建厂,这个身份变得很有优势。她的妹妹曾去迪拜做过肯德基服务生,签了两年合同,但干了没多久,又花了4000元人民币,终止了合同,回缅甸找了家工厂上班。

回来的原因主要是性价比。在缅甸0.5到1元就能解决一顿午饭,在迪拜要花上10倍的钱,工资根本存不下来。因为会中文,她应聘上了一家工厂的翻译工作,没有学历也能成为办公室白领,如今已经成为了组长,一个月3400块钱,这已经比在迪拜的收入要高许多了。

统计现实,目前已有超过6500家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直接投资,像莱达雅工业区这样的工业重镇,仰光旁边就有十来座。就算不会中文,如今,大量本地人都能在家门口获得一份比海外打工薪酬更高的工作。只要,他们能接受那份截然不同的工厂文化。

三个月已经是老员工了 

讲起自己刚做满三个月的工作,米瑞用一种打趣的口吻说道:“不能细想,要不然就要离职了。”米瑞和她妹妹一样,也是一家工厂的翻译。

她来中国读完大学后,找到了一份工资6000元的电商工作,不包食宿,还要接受996和大小周。妹妹的厂长听说后,立刻就想把她招进来:“你姐姐学历那么高,一个月可以给5000人民币,是缅甸人均工资的7-8倍!一回来就是高级白领,这不比在外面漂泊好多了!”就这样,米瑞决定先回家来。

进了工厂后,她成了管理层的一员,可以享受管理层才能吃的食堂。每天早上7点,吵醒她的是运送工人的班车。跟随浩浩荡荡的车流,她从宿舍走路到工厂,最少工作到晚上7点,一天12个小时,通宵和周末加班也是常有的事。

米瑞拍摄的工厂夕阳

进工厂的第一天,米瑞就感受到了一种压抑的氛围。工厂前的空地上,喇叭里放着缅甸流行音乐,工人无精打采地站在一起,先是做早操、跳舞、喊企业口号,然后老板在一众领导的簇拥下走到高处训话:“是工厂给了你们工作,让你们和家人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大家要感恩,要感谢企业!”

米瑞负责的,就是把领导的话翻译成缅语,说给工人们听。

除了要处理中英缅三种语言外,米瑞同时还担任质检员、老板助理等一系列的工作,经常要跟着领导去流水线查看。在厂房里,领导总是皱着眉头、背着手、眼光凝视着周围。

缅甸人个子比较小,显得领导的气场格外突出。不管有没有碰到问题,哪怕只是员工闲聊了两句,领导就会大发脾气:

“你是不是猪脑子啊?”

“你再做成这样下次就不要来了!”

缅语说话比较委婉,米瑞很少会原话翻译。但是看到员工没有什么反应,领导又会责问她:“你有没有按照我的意思去说?”这让米瑞觉得很为难。在她之前的上一任翻译,就是因为忍受不了领导的脾气而辞职。

厂子里,被骂走的员工不在少数。

她还记得有次吃饭时和老板闲聊,这位在中国开厂几十年的企业家说:“有的时候我就觉得缅甸人太要面子了。”这成了米瑞最不能理解的话:“中国有句话说人活一张皮,不知道为啥在工作上这么能忍。”

缅甸首都仰光的居民区

每天来应聘的缅甸工人依旧人满为患,但不少人都会在入职当天离职,因为受不了这种被限制的感觉。

直到今天,工厂在这里三年多了,也没有一个工人工龄超过1年,米瑞工作满3个月,已经是厂里的老员工了。

不上班日子也能过

从纺织服装到电子器件,各大工厂向东南亚搬迁已是大势所趋。

关税曾是工厂迁址的一大关键。过去十几年,东南亚很多国家与欧美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出口商品0关税,厂址一换立刻就打下了竞争优势。

而更重要的,还是这里低廉的用工成本。

在越南,工厂发放的薪资大约是3000元人民币,而在缅甸,一名工人算上加班每个月到手也就1000元左右。相比之下,在东莞,一名工人的基础工资就有2300元,算上加班费后普遍有5、6000元的薪资,聘请一名中国工人的薪资可以聘请几名东南亚工人。

但把厂区搬到东南亚,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产能下降、订单延期,质量也参差不齐,米瑞就经常为了处理欧美企业的投诉而加班。第二天还要跟着老板开早会,她不止一次听见领导和厂长抱怨:“为什么要把工厂开在这个鬼地方!经常没电,1500工人还抵不上国内600人。”

东南亚的居民区,经常有铁轨穿过

将工厂搬迁到东南亚,当地的劳工权益和用工文化也要纳入考虑。例如在越南,员工会因为福利待遇等各种问题与企业谈判,每个大型企业也有政府部门的工会,负责与工人沟通。

在越南工厂里做人事的晓木,2023年底就经历过一次罢工。起初只是员工在宿舍里的聊天,聊着聊着,他们发现春节福利的发放时间很不合理。随后这股情绪蔓延到了所有人,工人纷纷丢下了手里的零件,罢工开始了。

“年前将13薪福利发放完成。”工人走出了厂房,坐在走廊上和工会对峙。工会再把要求提交给工厂董事会,然后双方的代表坐在一间私密的办公室里谈判。

董事会的讨论,晓木不得而知,但是罢工的结果,是她在年前收到了13薪的福利。

不过在过完春节后,大部分参与罢工的工人都离职了。“因为工人应聘的时候会在社交媒体查一下,如果一家工厂有罢工,那他们就不会去了。”晓木解释说。

越南人很少背负房贷,家家户户都居住在自建房里,打工赚的那么些钱改变不了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如果工作多赚的那点钱把所有的一切都覆盖了,那越南人是不愿意的。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要下了班陪家人喝一杯咖啡。”

越南盛产咖啡,当地人也把喝咖啡当作每天最重要的一部分。有两个学生从网上联系晓木,想和她学习中文,晓木立刻辞掉了工厂人事的工作,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问起为什么要放弃一份坐办公室的稳定工作,她很疑惑地反问道:“那么累干什么?钱是用来花的。”

米瑞也觉得,缅甸人的工作心态,和她在中国留学时看到的截然不同。

在缅甸,几乎每个社区楼下都有寺庙和水池,里面放了佛像和牌位。闲暇的时候,去水池里泼水、献花,是当地人最喜欢的日常活动。

缅甸的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

缅甸普通人没有读大学的概念,义务教育也成了摆设。米瑞和她的妈妈,是家族唯二读了大学的人,但家里过的最好的反而是没有读过书、开药品厂的姨妈。命里有就有,命里没有就没有,是缅甸人的生活信条。

在缅甸农村地区,这种与世无争的心态更加明显。大部分人都在家种地,就算收入不多,热带地区物产丰富,躺着也饿不死。

以前,去城里打工是少数人的选择,仅有的工作选择也是去有钱人家做护工、搞搞卫生。工厂来了以后,当地人才有了工作的意识。

生存和发展一直都是奢侈的事

在发达的经济环境里,进厂打工,不算是一种高级的就业出路。但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这是发展与转型的难得机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报告显示,缅甸有将近一半的人处于贫困状态,每天只有大约5元人民币的收入。

制造业工厂给工人提供了400元的底薪,已经算社会中等以上的水平,算上加班和通宵,最多一个月能有1000元左右。米瑞说,这相当于缅甸一个大学生的月薪。

和很多在中国大城市打工的青年一样,东南亚的劳工们也会把工资的80%寄回家里,贴补家用。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这些钱足以改善温饱的生活状态,至于阶级跃升,那就是奢望了。

缅甸首都仰光街头

在为当地人提供新生活的同时,传统制造业工厂也在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生态。

缅甸的汇率不稳定,在银行里1元人民币可以换288缅币,在黑市却可以换590缅币,谁也不能保证进厂时说好的工资,一个月后到手还能值多少钱,所以当地工厂普遍一星期发一次薪水。

工厂的加班是日常,但厂房偏僻、社会治安又不稳定,不少工人对此颇有顾虑。工厂为此买了三十辆顶棚货车,用来接送员工的上下班。

为了鼓励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有些工厂还会播放音乐。每当节假日,工厂也会搭上舞台,请歌手过来演出。缅甸的节日非常多,一年有30天的公假,每当有演出时,当地人都会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上台载歌载舞。

但形式之外,工厂与工人之间想要达成更深层的理解和接纳,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晓木所在的北江工业区,韩资工厂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因为食堂里能吃到更符合越南本地口味的饭菜。如果是其他工厂,员工宁愿放弃食堂的餐补,也要去外面吃。

工厂的中午休息时间只有半小时,中午下班铃声一响,工人们就一窝蜂的冲向厂区门口的小店买午餐。这景象让领导很是不解,反倒觉得本地人“真是会享受”。

在缅甸,进工厂打工的人大多出身贫穷,入职发的工装T恤可能是一个人最好的衣服。每天早上7点,每个人把自己的物品和手机放进盒子,打好卡,就拿好工具走到工位上,笑呵呵的干到下班。

需要加班就加班,毕竟也有加班费能拿;但是能早下班也绝不多干,他们宁愿和家人去寺庙里拜一拜。

这种不求大富大贵的心态,工厂老板是共情不了的。有的时候,他还会找来本地人当面问:“你们这些一天到晚在乐呵啥啊?赚不了几个钱,还不愿加班,不知道有什么好开心的。”

越南女孩小余曾在中国的两家互联网大厂实习过,她的感受是:“中国人实在太卷了。”

小余的父亲是企业家,在越南本地很有名气,这也让她从小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她的家里有一个电冰箱,里面放满了进口的法国零食。当普通的越南孩子下了课还要帮家里忙农活时,小余已经在家里招待上了自己的富二代同学们。

不一样的阶层视角,也让小余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前景。“越南今年的GDP增长是8%,过15年一定可以发展起来的,所以这些工厂对我们来说终究是件好事。像我们近代,经历了法国、美国那么多国家来打仗,现在有稳定的发展,已经很满足了。”

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CBD的夕阳

在朋友的推荐下,父亲决定送小余去中国读书,小余也因此认识了在越南办服装厂的华人男友。然而她男友的公司没有开多久,就赔了70多万。这让她意识到,外国企业要适应东南亚本地的文化,还要走很远的路。

“虽然来东南亚办厂有明显的利润空间,但来这边不是捡钱,运费、汇率等等,随便一个风吹草动,就能要了一家企业的命。”

不过她还是觉得,越南是可以发展起来的,毕竟没有人想看到家乡一直那么贫穷落后。“生存和发展一直都是奢侈的事情,只是身处奢侈之中的人浑然不知而已。”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部分配图来自小红书@瑞秋日记)

长期征稿,要求详见“征稿要求”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