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入局,具身智能赛道群雄逐鹿

当宇数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舞台大放异彩,掀起机器人科技产业浪潮时,蚂蚁集团也在AI领域传出了布局的消息。

2月19日,市场传出蚂蚁集团下场自研智能机器人的消息,随后蚂蚁集团内部人士确认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和投入。

从招聘信息来看,业界揣测蚂蚁集团首款具身智能硬件产品很可能是人形机器人。这则消息引发了市场关注,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集体大涨。实际上,除了蚂蚁,也有更多企业在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蚂蚁这场“跨界”,或许也是全球机器人产业增长的一个缩影。

蚂蚁布局具身智能

近日,有招聘平台信息显示,蚂蚁集团开放招聘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系统和应用等岗位,相关招聘主体为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24年底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

天眼查App显示,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17日,由支付宝旗下的蚂蚁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

对于上述消息,蚂蚁官方回应称,蚂蚁集团去年注册成立了蚂蚁灵波,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和产品研发。蚂蚁集团在持续布局和加大AI投入。

据招聘平台信息显示,蚂蚁集团开放了14个具身智能方向职位,职位包括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机器人软件测试工程师等。业内揣测,

蚂蚁集团可能正在筹备研发具身智能硬件产品,并且首款产品很可能是人形机器人。

事实上,早在2015年,蚂蚁集团就开始对AI开始投入。彼时,蚂蚁AI团队聚焦于金融场景的智能风控、智能投顾和智能客服。随着蚂蚁链的推出与AI大模型 贞仪 的发布,其技术路径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性构建。业界观点认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本质上蚂蚁对其既有AI能力的突破。

需要留意的是,在具身智能赛道里,蚂蚁已早有布局。2024年11月,蚂蚁集团参与了星海图(苏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金额超2亿元人民币。星海图是一家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的新兴科技公司,目标是通过“一脑多形”的技术路线,将机器人应用于医疗、教育、服务和家庭生活等多个场景。

此外,蚂蚁集团还参与了极智嘉的投资。公开资料显示,极智嘉是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AMR(自主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5年,由此前在新天域资本研究TMT和机器人行业的高级经理郑勇联合成立。蚂蚁集团通过旗下控股公司持有极智嘉约4.93%的股份。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蚂蚁布局该领域的动因可能是为了拓展业务领域,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及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布局机器人领域,蚂蚁集团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具身智能赛道火热

2月19日,A股机器人概念股迎来普涨,多只概念股纷纷股涨停,传感器与运动控制领域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消息面上,是蚂蚁入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但行业前景也摆在那: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7.6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

市场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批量生产,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需要留意的是,与人形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是基于物理身体(智能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具身智能核心在于“身体与智能的结合”,更强调AI的加持。

广阔前景之下,2025年,具身智能行业也异常火热。此前,国内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亮相2025央视春晚跳舞,引发了一波机器人热潮。除蚂蚁外,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已通过招聘或研发投入加码人形机器人。

在海外,科技巨头纷纷密集入局。特斯拉Optimus已经进化了两代,谷歌投资的Apptronik的“Apollo”,meta也在专注于家务场景底层技术等。

在行业大势下,蚂蚁集团该如何发展?张新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蚂蚁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等。例如,在市场资源方面,蚂蚁集团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数据资源,可以为机器人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支持。

他还认为,蚂蚁和机器人结合可以产生许多火花。比如成为集团数字化升级的重要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可以成为拓展新业务领域的重要工具,例如在物流、零售、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还可以利用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主化特点,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市场情绪高涨,但媒体报道称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技术瓶颈。例如灵巧手、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尚未完全国产化,算法迭代亦需海量数据支撑。另外,企业盈利能力和技术成熟度仍需时间验证。

当前,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等产品发展相当不错,而中国凭借56%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占比,正加速追赶。宇树科技CEO王兴兴预测,2025年底AI人形机器人将实现“新量级突破”,行业或迎来军事、工业等场景的爆发式落地。

从当前行业格局来看,科技巨头的入局将加速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链的完善。不过,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也需从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等多方面提升竞争力。

综合自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华尔街见闻、财联社等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