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芗逸 郭冀川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具身智能”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具身智能备受关注。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作为论坛年会“人工智能日”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
业内人士认为,具身智能将智能体的研究从传统的符号处理和抽象推理拓展到了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前沿探索
扎稳马步、沉肩坠肘、松腰落胯、随腰出手……在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现场,人形机器人(18.210, -0.41, -2.20%)Adam向观众表演了一段“功力深厚”的太极。
“Adam能做出这么灵活的动作,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它全身的PSA高性能执行器,也就是机器人的‘关节’。它身上所有的执行器都是我们团队自己设计研发和生产的。”伽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PNDbotics AI Co.,Ltd.以下简称“PNDbotics”)品牌总监梁骐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特别是团队率先研发并应用在Adam身上的高仿生类人髋部设计,使机器人腰部拥有3个自由度,高度还原了人体在行走、转向等动态运动中的自然协调性,从而显著提升了人形机器人动态运动的稳定性。
“它就像是一部手机,开发者们可以把他们的App放在这部手机上,用我们的机器人作为载体去构建自己的应用程序或部署自己的算法。”PNDbotics的技术研发人员对记者形象地描述,他们致力于让机器人本体与AGI(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能够通过多模态感知执行复杂任务。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与现实环境的交互,有了灵活的硬件作为载体后,还需要人工智能模型来担任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而在真实或仿真世界采集的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则是具身智能模型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现场,通过摄像头捕捉人手动作,通过视觉算法将人手的三维姿态映射到灵巧手,DexHand 021灵巧手“看到”记者做出“比耶”手势后,随即同步模仿,也做出了相同的动作。
“我们的灵巧手每个手指都有位置、力觉、滑觉、接近觉的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关节运动、接触力等多模态数据,并闭环反馈至具身智能系统。”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拓展总监范祥如告诉记者,DexHand 021通过融合多模态感知与实时运动规划算法,可实现对操作对象的形状识别、力交互特性测量及动态操作适应性调整,主要服务于具身智能领域的技能学习、抓取策略优化等研究场景。
除了在真实世界采集的数据,仿真合成数据也是具身智能模型训练过程中重要的数据来源。目前,也有企业在仿真合成数据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为具身智能模型训练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在数据规模上,相比大语言模型的TB级(Terabyte,太字节)存量数据和自动驾驶的PB级(Petabytes,拍字节)积累,具身智能需要数百PB级的物理交互数据支撑,但当前数据缺口超过99%。另外,具身智能所需的数据也要整合文本指令、多视角视觉、关节运动轨迹及物理交互等多维信号,复杂度远超纯文本或单一视觉模态。”光轮智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轮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OO杨海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规模化落地的主要挑战在数据上,需要解决人工采集成本高、数据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杨海波告诉记者,目前,光轮智能的合成数据在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两方面均有产业应用和落地。具身智能方面,光轮智能提供3D视觉真实、物理交互真实的仿真资产和仿真遥操采集数据,致力于通过可交互的物理仿真降低数据采集成本。
通过各个企业在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硬件生产等领域的先行探索,具身智能产业正向着规模化落地应用迈进。
“未来,具身智能在危险作业、制造业及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值得期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对记者表示,随着灵巧手设计的进步、机器人交互能力的提升,机器人可以实现在高危作业环境中对人类的替代,也可以走入家庭,为老人和孩子提供照护和陪伴服务。
支持产业发展
“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既体现出国家对具身智能的高度重视,也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政策支持将为具身智能提供强有力保障,也将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投入其中。
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交叉融合的未来产业,具身智能成为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于今年3月份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本体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今年2月份印发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则明确,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58.110, -0.09, -0.15%)园于2月27日揭牌。作为全国首家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其旨在打造具身智能产业创新策源地和未来产业高地。
记者在本次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获悉,中关村(海淀)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还设立了具身智能百亿产业引导基金,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免费进行上市辅导和知识产权申报预审服务,并帮助有生产制造需求的企业对接苏家坨镇智能制造厂房。
“各地政府出台了不少支持具身智能发展的政策,有效推动了行业发展和进步。”杨海波表示,特别是在数据方面,各地正在努力打破“数据孤岛”和“场景割裂”等局面,建设具备公共属性的数据采集工厂,解决数据问题。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受到多方期待。《2025—2031年具身智能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4800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预计2031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大家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各行各业、造福千家万户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这些新技术也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增长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坚信,国家对高科技、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将催生更多投资热点,中国的‘磁吸力’将持续增强。”安永华北区主管合伙人张明益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已引起全球关注,成为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展望未来,中国有望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引领全球创新,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新战略机遇。
朱克力表示,未来政策层面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出更多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共同推动具身智能在更多领域应用落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