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中国手工坊:挖掘民族特色文化 赋能指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内容摘要“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身负民族文化、民族手工艺传承,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奋斗者代表,深山绣娘们在依文·中国手工坊赋能之下正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她力量”。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指出,今天的绣娘们已经不仅仅是

“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身负民族文化、民族手工艺传承,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奋斗者代表,深山绣娘们在依文·中国手工坊赋能之下正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她力量”。

依文集团董事长、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指出,今天的绣娘们已经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民族产品的创造者,她们已经成为‘指尖产业’的带头人、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据了解,二十多年前,夏华初入黔西南大山,被苗族、布依族刺绣那岁月积淀的美所震撼。然而,她发现那里的绣娘大多因生计所迫放下绣针,千年技艺濒临失传。而从这样的处境到如今的民族手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依文集团的强力赋能。

“这些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根,不能让它们消失在深山。”怀揣着这样的初心,夏华带领团队走访了近150个偏远村落,寻觅到上万名怀揣着刺绣梦想的绣娘,在贵州、云南等地建立1600余家“绣梦工坊”,并搭建“深山集市”平台,让绣娘们的作品“直通”市场。

比如,年近八旬的潘玉珍老人,自幼练就一手精湛的针法技艺,精美的绣品却因交通闭塞而蒙尘深山,“深山集市”将她的作品推向大山之外,如今她通过苗绣年入百万,还培养出数百名年轻绣娘。被称为“独臂绣娘”的梁忠美,单手绣出的蝴蝶栩栩如生,“每一针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作品远销海外,成为国际买家的收藏品。

不仅如此,为了让中华民族的美学文化、传统手工艺,用现代的方式重新绽放。目前,依文·中国手工坊已在全国建立贵州毕节织金县数字化产业基地、海南东方黎锦数字化产业基地、贵阳市青岩寻坊国潮街区等,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指尖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贵州织金数字化基地为例,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她带领团队打造了数字化产业基地,建立了集文旅融合产业示范中心、数字化研发展示中心、手工艺设计研发中心为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模型,上万名深山绣娘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接收到来自全球的订单。

通过数字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手段,依文·中国手工坊正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未来,依文·中国手工坊将继续探索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产业模型,推动民族手工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