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工智能教育“先行先试”众望所归
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是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强省的有力举措。广东在明确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个基础”和“五项举措”的同时,还在全国率先提出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
早已率先踏上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道路的广东,在系列率先举措之下,如何推动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提质、走在前列,打造明日之才的“数字基座”,成为众之所望。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娟 骆智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陈钰涵 徐绍娜 龚吉林 实习生 罗佩凰
有底气
“四个基础”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广东拥有四大“基础”。首先,对数字化需求迫切。广东在校生超2870万人,是在校生最多的省份,有各级各类学校超3.7万所,城乡之间、各个区域、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差异较大,迫切需要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
其次,新型基础设施完备。全省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率100%,超100M(兆)宽带速率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升级。
同时,优质文化资源富集。广东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4800多家。同时,拥有报刊广电媒体600多家,超大规模互联网企业38家,有能力、更有意愿持续输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实力雄厚。广东拥有全国领先的5G、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拥有众多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可以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路上
五项举措推动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
作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地区之一,广东省围绕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发力,不断取得进展。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广东电视门户在广州正式上线,广东万千学子将能通过广东广电网络电视大屏,共享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的课程资源,与名师对话,与智者同行。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在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广东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新快报记者获悉,在未来,广东将采取加强教育新基建支撑力、提高平台智能化服务力、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力、激发湾区合作创新力等五项举措,推动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提质、走在前列。
先行先试
黄埔区:启动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建设
在广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早已按下“加速键”。2022年,教育部资源中心联合黄埔区启动全国首个数字与智能化教育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三年来,黄埔区以“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师生素养提升”;面向50所中小学分三批组织实施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行动,开展教师培训超1000人次,培育骨干教师300余名,打造典型案例240余个,全区建设30所智能化教育装备标杆学校,形成“1个示范校带动N所成员校”的全域联动模式。
今年3月6日,广州市黄埔区率先启动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对前沿教育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以“AI教育”为枢纽,扎实推动人工智能在各个学校实现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启动仪式上,与课程配套的智能机器人登场,每台机器人都搭载DeepSeek教育大模型,可支持50人同时进行项目式学习,帮助教师提升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智能学习体验。“这批设备将被部署到包括东荟花园小学在内的60所实验校。”有关负责人透露说。
黄埔区教育局方面表示,目前正在试点三大创新场景,包括智能教研系统、智能实验平台以及智能学习空间等。
深圳市山海学校:构建人工智能全面育人体系
作为正在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学校的校长,深圳市盐田区山海学校校长王树宏分享说,学校以“阶梯式培养”和“生态化支撑”双轮驱动,构建人工智能“学段贯通、跨学科融合、场景延展”的育人体系。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必修课,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环节,为确保人工智能的普及,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山海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课时安排“大有讲究”。小学阶段重在启蒙,点燃兴趣,每学年通过6—10个课时的AI科普活动。初中阶段强化能力提升与创新实战,在7~8年级开设必修模块,每两周1课时,提升学生的AI运用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的传授,而是思维的革命。”王树宏表示,要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创造力。
各方说法
●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孙富春:
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做?在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孙富春看来,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的应用中要充分注意中小学生的特点,做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表示,老师可以运用人工智能丰富教学教案、开展个性化教育、进行学情分析,让老师时刻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状态,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晓中:
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扎实信息素养基础
“广东省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卢晓中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广东的“先行先试”让打造明日之才的“数字基座”有了雏形。
卢晓中指出,教育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能更好地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要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去更好地培养人才,关注技术如何发挥作用,而不是将其简单化。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教育立场,也包括人文立场,这些是我们需要去重视的。”
卢晓中认为,从人才贯通培养的视角看,中小学AI素养框架的提出,能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打下扎实的信息素养基础,“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兴趣,对以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卢晓中表示,未来还需要不断去改进、丰富和发展,“要使人工智能更好地真正地赋能教育。”他同时提出,“怎样真正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中,还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这是我们在运用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时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依据。”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张崟:
最核心利好是构建未来人才库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张崟表示,广东率先构建中小学AI育人体系的战略远见与决心让我们倍感振奋。此举是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更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夯实长远人才根基。对行业而言,最核心的利好是构建了可持续的未来人才库,从小培养AI素养与创新思维,有助于培育更广阔的应用创新土壤,进一步提升广东AI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吸引力。
眼下人工智能可通过个性化学习、智能教辅等方式支撑此行动。未来,行业与教育界可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践平台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协会也在积极推动这些方面的工作,去年就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认定了45所学校为首批广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培育学校。未来培养出的新型人才将具备普遍AI素养与更强创新力,特别是跨学科的“AI+X”能力,这必将深刻影响并加速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为广东产业升级注入强大活力。
0 条